最没用的3种教育方法,家长每天都在用
-第20篇好文-
“世上最没用的3种教育方法就是:讲道理、发脾气和刻意感动。”
所长
作者 | 千寻
<爸妈研究所原创作者>
前阵子《少年说》中的一个片段,引起了网友的反思。
谢雨辰的爸爸是让她为之自豪的大学老师,但是让她很奇怪的事是,跟别人很健谈的父亲,跟她却没什么话说。
平时父女俩的微信聊天记录仅仅是简单的转账记录,偶尔爸爸会说句“天冷了,多穿秋裤”。长到这么大,爸爸甚至连女儿的手都没握过几次,说到这些,女儿委屈地差点要哭了。
而爸爸却认为,默默地付出,胜过一切言语上的表达。他会在女儿学习累得时候给女儿端一杯热奶,会在女儿回家后,做好女儿爱吃的饭菜。
然而,这样超理智的家庭沟通方式,真的是女儿想要的吗?
她更想要的是爸爸能多关心一下她在学校的生活,多和她聊聊生活中的琐事,关于爸爸,她也想知道爸爸的优点和缺点,她更想的是家人,是即使都知道彼此的缺点,却还是对方最爱的人。
看来,每个不知所措的孩子背后,都有一个沟通不畅的家庭。
什么样的家庭,就会养育什么样的孩子。在沟通不畅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,长大后往往也呈现出“自卑”“冷漠”“粗暴”等特性。而任何一种心理疾病,追根溯源,都来源于童年时受到的创伤。
“赶紧,放下手里的玩具,来吃饭!”
“你怎么现在还没穿好衣服,磨磨蹭蹭慢死了。”
“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做,脑子是干什么吃的!”
“今天去了幼儿园要是再哭,我就不去接你了。”
……
这是朋友家每天的日常。
朋友说,孩子总是特别不听话,让往东非要往西,到饭点不吃饭,一到睡前就嚷着饿。
起初,她用“一、二、三”训练过孩子,刚开始还奏效,一听她喊到“二”儿子就赶忙跑过来,乖乖就范。但是现在才幼儿大班的儿子已经明显失控了。
现在儿子每天起床上学慢慢吞吞,经常是她收拾好准备要出门了,才发现他还在发呆,连衣服都没穿好;
晚上写一张数字作业,要她盯在旁边怒吼半天才能完成。
更要命的是,她的“一二三”已经完全不起作用了,即使她喊到“五”,喊到“十”,儿子也是充耳未闻,闻而不动了。
心理学上有个说法叫做“习得性无助”,即长期处于某种情况下,抵抗不了就慢慢接受,不做任何反抗。因此久而久之,当父母再次吼叫,指责时,孩子会认为反正我不管怎么做,结果都一样。有的甚至出现逆反心理,越不让做什么,我偏要做什么,反正你都不会认同我。
所以当家长意识到自己说什么孩子都是“左耳朵进,右耳朵出”时,就该反思一下自己,在平时的育儿过程中,是不是唠叨太多,指责太多。
这种指责型的沟通模式中,家长言辞中的负面评价太多。那些批评、嘲讽、拒绝、比较、否定等等,不仅造成孩子低自尊,也必然导致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形象降低,从而导致亲子关系失衡。
演员小陶虹曾在节目中分享过一段自己吼孩子的经历:
有一回出门前,女儿不小心把牛奶打翻了,她冲上去劈头盖脸就向孩子吼:“你怎么回事啊!”
孩子面对突如其来的吼叫,身体一哆嗦,当即就愣住了,满眼惊慌地看着她,也不说话,甚至连哭都忘了。
小陶虹看到孩子的表情后,才意识到自己错了。当她把女儿紧紧抱在怀里后,女儿才放心地哭了出来。
心理学家马歇尔卢森堡将这种情绪化的沟通成为暴力沟通。
朋友说有一次她在单位被领导批评了,心情很不好。
回到家时,刚刚画完画的小宝兴致冲冲地朝她跑来,还兴高采烈地冲她喊:
“妈妈,你看我画了什么?有小鱼,有太阳公公,还有爸爸妈妈。”
正在气头上的朋友草草地看了一眼孩子的画,随口说了声“离我远点”,还顺势推了孩子一下。
她说,从那以后,孩子小小的眼神总是透着胆怯,画画也没有之前那么有兴趣,即使画好,也很少会拿给她看了。
也有的家长,工作累了一天,回家根本不想再理睬孩子;生孩子气时,不想搭理他,晾着他给他点颜色看看;当孩子道歉时,故意拒绝或冷漠相对。
这些暴力沟通方式,都会给孩子造成很严重的身心伤害,比如:
自卑胆怯,自我封闭,不愿与人交流;
自我否定和批判,容易形成讨好型人格;
冷漠自私,铁石心肠,很难被温暖和感动;
成为暴力沟通模式的传递者。
很多家长认为,所谓教育,不过是“打个巴掌,给个甜枣”,既能让孩子长记性,还能给孩子以期待。但是面对越来越多和父母唱反调的孩子,家长是否应该反思一下,在育儿过程中如何和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。
教育家爱尔维修说:”人刚生下来都一样,仅仅由于环境和教育的不同,有人可能成为天才,有的人则变成蠢材甚至凡夫俗子。
但是有些家长,为了能让自己解脱出来,经常会塞给孩子一件替代物。
我们常见在饭桌上打游戏不亦乐乎的儿童,也能经常看到在家里呆在电视机旁一动不动的孩子,还有就是平时被家长催着写作业,周末被赶着去上辅导班的孩子。
本图来源123RF正版图库
这种单调的家庭沟通模式,一味地纵容孩子,容易让孩子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。
所以,作为家长,要多多创造一些机会,来促进亲子之间的情感交流。
比如说,可以在家里召开家庭会议,可以进行父母和孩子角色互换,也可以多带孩子参加户外活动,通过各种活动,了解孩子心理,促进亲子交流。
也可以设置家庭留言本,通过写书信,写卡片等等方式进行沟通。
心理学家罗杰斯说:“共情是指能体验他人的能力。”
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故事。
有一位父亲,不明白自己三岁的女儿为什么不愿意去商场。他觉得那里商品琳琅满目,陈设五颜六色,让人应接不暇,孩子应该喜欢才对啊!
有一次在商场里,女儿鞋带松了,他蹲下来为她系鞋带。这一瞬间他才发现,自己的眼睛里全是成人们的腿脚和大手。他们摆动的胳膊和来回晃荡的包,不时地磕碰着自己和孩子。
父亲突然明白了孩子的可怜和无助,一时心疼。他抱起女儿就往外走。谁知这时候女儿笑着四处指点着,不肯走了。原来,她看见了新奇的玩具和漂亮的装饰品。
本图来源123RF正版图库
能被感知的孩子,更容易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爱,也更容易向父母敞开心扉。
而缺乏共情的孩子,不仅容易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,还会形成情感认知的障碍。
作为父母,在育儿过程中不要总是站在孩子的对立面,认为孩子应该做什么,不应该做什么。更有一些控制型家长,总是觉得孩子必须得听我的,必须得按照我的指示去做。
那样的父母,更像是孩子的法官和警察。而那种权威式的沟通,更容易让亲子关系产生敌意,让父母和孩子变成敌对双方。
我们要力争站在孩子心里,试着去换位思考,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,我们需要怎么,我们怎样才能做更好。只有这样,才会让孩子觉得父母是真正帮助他的朋友,是他忠实的伙伴,是他至爱的亲人。
著名的教育家、思想家卢梭曾说:“世上最没用的三种教育方法就是:讲道理、发脾气和刻意感动。”
撇去那些空洞的教育,去用心感知孩子吧。
在和孩子沟通过程中,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叫沟通媒介。其中包括我们说话的语气音调。
心理学家指出,在处理同一件事情时,不同的声调会收到不同的效果。
就好像用咆哮愤怒的音调和语气说出的“我爱你”,或许会让人解读为“我恨你”的意思。
所以,在和孩子沟通的时候,要克制大喊大叫的语言暴力,要“低声教育”。
在发脾气之前,把语速放缓,把音量降低,这样不仅能克制自己的情绪,也能让孩子感受到这是一次平等的交流和对话,而不是来自权威者的质疑和评判。
“妈妈,我听到班里同学说他们最近都在看一部电视剧叫……”
“看什么看,谁说了,我下午就去调查一下,谁六年级了还天天在家看电视呢!”
当班主任的妈妈还没等女儿把话说完就粗暴地结束了对话。
生活中最常见的一个场景,我们常常会打断孩子正在说的话。
家庭教育专家李忠辉说:“倾听是和孩子保持亲密关系最优先的事。”
一个最成功的教育者首先应该是最耐心的倾听者。
本图来源123RF正版图库
作为家长,或许有些时候并不能帮助孩子提供解决问题的答案,更多的时候,我们只需要做个全神贯注的倾听者,让孩子把心中的委屈和困惑说出来,像朋友一样,能接受和感知他所有的情绪。
当代著名女作家池莉说:“我发现从古至今,孩子都是一样的,家长却发生了巨大的改变。现在太多对父母只愿在孩子身上花钱,不愿意花时间、精力和心思。实质上是家长变得糊涂了,自私了,盲目了,愚蠢了,懒惰了。”
所以,爱孩子,就请花点时间,耐心地听孩子倾诉吧。
愿每个孩子不再困惑。
也希望每一个父母的良苦用心能有效传递。
● End ●
“默默地付出,胜过一切言语上的表达。”
这句话你同意吗?
热文推荐
40岁高圆圆终于怀孕:
能做主的女人,到底有多爽?
|本文为<爸妈研究所>原创,作者:千寻,写作爱好者,育儿路上的探索者,愿用文字点亮心灵,愿每个孩子内心阳光而丰富。
|本期编辑:周海肖